测试版
| 加入收藏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医院概况 >>护理园地 >>临床护理 >> 正文

护理园地

临床护理

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

作者:心内一 钱红娟 浏览次数:
字号:
+-14

低分子肝素,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。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、肺动脉血栓, 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, 还用于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等。与肝素相比,它具有生物利用度高、抗栓作用强、出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, 因此, 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,尤其在心内科,随着胸痛急救通道的开放,低分子肝素在急性心梗病人的溶栓治疗中的使用率几乎达到100%。但在临床应用中, 注射部位皮下出血、疼痛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。近年来, 为减少出血、疼痛, 护士长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经验,将皮下注射方法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,现综述如下。

1.注射部位

1.1 上臂三角肌下缘作为传统的皮下注射部位, 上臂三角肌下缘的注射范围小, 皮下脂肪层相对薄, 反复注射易形成硬结, 影响药物的吸收同时该部位皮下组织菲薄, 如以3040度注射, 针头易刺人肌肉层, 肌层毛细血管丰富, 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药物, 刺破后易形成深部血肿, 引起胀痛, 机化后形成硬结。皮下出血可以造成患者局部疼痛, 较大面积的出血和血肿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, 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, 还影响药物吸收而影响治疗效果。

1.2 腹部皮下注射:腹部皮下脂肪多, 毛细血管相对少皮下注射面积大, 温度恒定, 药物吸收快, 同时不受运动的影响,便于操作, 特别适宜需卧床休息的患者,故可作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首选部位。

blob.png

2 注射方法

2.1 常规皮下注射前需排净注射器内的空气,以免空气进入皮下。由于低分子肝素注射液剂量小(<1ml,按常规方法排气,总会有少量药物残留在注射器中,导致药物剂量不足,若药物不能充分利用,则达不到满意的临床抗凝效果;同时由于排气不当药液往往从针尖处溢出,附于针头表面,在注射中误伤表皮毛细血管,导致皮肤瘀斑形成。因此,在注射前不排气,将空气弹指药液上方,注射结束后空气正好填充于针乳头和针头内,用气体代替药液,将药液全部注入皮下,既保证了注射剂量的准确, 又避免了针尖上的药液对局部的刺激,可减少疼痛和局部淤血。

blob.png

2.2 进针

2.2.1 传统进针法与垂直进针法 传统的进针方法为左手绷紧腹部皮肤, 右手持注射器,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度,快速刺入皮肤。传统进针法斜刺时涉及部位较多, 若针头不慎刺人血管, 只压迫穿刺点不能有效压迫止血,又因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药, 损伤小血管易引起出血, 使腹壁皮下组织形成淤血、癖斑。改良方法为左手拇指、示指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, 固定针头垂直进针约1cm(根据患者的胖瘦程度决定注射深度)。注射时若提起腹壁皮肤垂直刺人, 进针速度快, 针头在皮肤内行程短, 对局部皮下组织损伤小, 不易引起皮肤淤血,患者的痛感明显减轻。

blob.png

2.3 拔针与按压

2.3.1 注射完毕停留10s再拔针,可使药液基本扩散, 皮下组织可以充分吸收针头前面的余液,保证药液剂量的准确性。

2.3.2 按压时间和力度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压迫时间和力度与皮下出血及出血面积有关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压迫时间为10min,如果按压时间短,在血液未凝固之前停止压迫, 则会造成出血, 且出血时间越长, 出血的面积也会越大,临床观察按压时间为10min可适当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缩小出血面积。压迫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度, 局部按压力度不宜过大,由于腹壁浅表层和肌层毛细血管丰富, 压迫力度大, 增加药物对局部的刺激和挤压, 则易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壁的破裂,因此,以1cm为度。

blob.png

综上所述,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、抗栓药物, 注射过程和吸收过程中均可破坏局部毛细血管壁, 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, 形成腹壁皮下出血甚至皮下血肿, 导致患者疼痛不适, 影响药物的吸收。其皮下注射引起的局部出血及疼痛与注射部位、注射方法、拔针后局部是否按压及按压时间等有关, 注射过程中, 护士应选择最佳途径和方法, 以尽可能地减少局部创伤、减轻患者痛苦、提高治疗效果。

blob.png

作者:心内一 钱红娟